原名韞之,號君璧,晚號君翁,廣東南海祿舟人,1949年遷臺。黃君璧繪畫以山水最富盛名,尤以白雲、瀑布為人稱道,曾自述畫風演進三階段:「師承時期」自臨摹以迄暢用自如;「師事自然時期」遍遊名山大川,寫生布局;「熟而生巧時期」純熟求變,窮盡畢身經歷摸索。所畫筆墨根柢深厚,引西潤中,具有迫人的視覺效果,被讚譽為「畫壇宗師」。君翁先生同時也深耕美術教育,後籌設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美勞系(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任系主任20餘年,作育英才無數。
黃君璧
在《寶島長春圖卷》的開筆儀式中,黃君璧是繼張大千之後的第二位開筆畫家,他畫下幾株大樹,筆下蒼勁的枝枒,茂密的樹葉,滿布生機。此外,《寶島長春圖卷》的主繪畫家之一羅芳,亦是黃君璧的弟子。其實在繪製《寶島長春圖卷》之前,黃君璧亦曾參另一件由國立歷史博物館所籌劃的合作畫,即繪於1978年的《光武中興》(典藏編號82-00042),其時正值中美斷交,國家處於政治困境,由國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畫學會動員以黃君璧為首等22位畫家合繪眾多藝術家合繪《光武中興》,凝聚大眾,激發愛國精神的使命。黃君璧在此二幅合作畫中,實際參與繪製的工作或許不深,但卻以藝壇資深前輩的身分支持國立歷史博物館文化工作的推動,提攜鼓勵年輕藝術家,象徵藝術傳承的精神,使人感佩。
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四川內江人。他精於鍳別,富收藏,善詩文書畫與金石篆刻。張大千創作力驚人,留下大量畫作,且作品面貌多元而豐富。他不僅擅長山水、人物、仕女、花鳥、走獸等各類題材;精通工筆、寫意等各種技法,且廣學傳統,入古極深,早年畫風從明清文人水墨入手,中年遠赴敦煌臨摹石窟壁畫後,畫風為之一變,色彩鮮麗,既能精謹,又善巨構,晚期則開創潑墨潑彩畫風,在傳統的基礎架構上,進一步達到開拓新時代方向的藝術境界。
張大千
繪製《寶島長春圖卷》時,藝壇大師張大千已屆82高齡,健康狀況雖不佳,卻在畫作籌備及草圖繪製階段提供寶貴意見。之後,於《寶島長春圖卷》開筆儀式上,畫下令人期待的第一筆,甚至於畫作完成後,正在住院的他特地向醫院請假返家,親筆寫下題跋93字。此外,也在展覽開幕時現身,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張大千對於《寶島長春圖卷》實際繪製工作的參與雖然不深,卻扮演了一位重要精神領袖的角色,對於提攜年輕藝術家、傳承藝術精神,賦予了極深的意義。
初名茀,號懷椿,江蘇武晉人。由於父親早逝,張穀年自幼由舅父、同時也是上海畫壇名家馮超然撫育長大,並親授水墨畫,後又於上海名收藏家龐元濟、李平書處觀覽臨摹大量歷代畫作,奠定了深厚的傳統書畫基礎。張穀年早年於上海鬻畫,後來雖投入公職,但仍創作不輟,也隨著政府工作四處遷移,歷覽各地名勝。移居臺灣以後,畫題以表現臺灣風貌為主,與馬壽華、陳方、陶芸樓、鄭曼青、劉延濤、高逸鴻同為「七友畫會」成員。其繪畫以融合寫生與古人筆墨的山水為著,並兼擅人物寫真。
張穀年
張穀年在《寶島長春圖卷》的規劃階段,居於美國,但返臺後便受邀參與。他出席此畫的開筆儀式時,畫了他所擅長的浪濤。之後,畫作移至國立歷史博物館地下室的臨時畫室,由年輕畫家接續此畫的繪製。繪製期間,張穀年先生也經常來此,不僅鼓勵年輕藝術家,也親自動筆畫,他清渠的身軀總是一襲長袍,半蹲於這幅巨畫前,氣定神閒,專注認真地畫著。畫卷前後的海浪,有不少是他的墨跡,其特色是以斷續的線條勾勒海浪,稍加渲染,表現浪濤翻滾的澎湃;此外,畫卷中嘉義阿里山的那株大神木,也出自他筆下。
別署漾碧軒主,江蘇武進人。胡克敏擅丹青,於上海美專求學時期,從師於黃賓虹、賀天健、潘天壽等名師,以花卉最具個人特色,筆墨挺健沉厚,設色豔而不俗,亦因能書善印,融金石之氣於畫中。於畫藝之外,他又精研畫理、畫論,廣涉中西畫史。自少獻身於藝術創作及美術教育,移居臺灣後曾任政治作戰學校、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中國文化大學等美術系教授。
胡克敏
胡克敏創作雖以花卉聞名,但亦兼善其他畫科,在《寶島長春圖卷》這幅以山水題材為主的巨卷中,仍以資深前輩畫家的身分參與其中,特別是在開筆儀式當天,胡克敏亦到場共襄盛舉,並繪下一座山頭。畫卷開筆及開幕儀式,也因有這些前輩畫家的出席,場面盛大而熱鬧。
名谷良,字夢谷,號古蒙,別署金滕、中道,晚號虛翁,江蘇人。兼具詩人、書畫家、藝術評論家等身分,曾入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渡臺後,先後成立「中華民國畫學會」、「壬寅畫會」等,亦陸續創辦《美術學報》、《藝壇》雜誌。其繪畫以文氣取勝,書法清麗瀟灑,自成一格。
姚夢谷
姚夢谷不僅為國立歷史博物館前身—「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的建館籌劃者之一,也在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創立後,擔任研究委員會主委,與國立歷史博物館關係十分緊密。在規劃繪製《寶島長春圖卷》的階段,姚夢谷即參與其中,多次針對畫作主題與參與畫家等提供意見,在畫卷開筆當天,姚夢谷雖未執筆,但卻在其他畫家落下畫筆之時,不斷以麥克風作全盤解說,使在場觀眾能立即了解畫家落筆內容,使得整場開筆儀式增色不少。
出生於安徽省渦陽縣,後擔任國立藝專美術科專任老師及科主任。他擅長人物畫作,受「戰畫室主人」梁鼎銘之影響,早年除速寫以外,還有素描,因此具備了人物畫功力的深厚根基。早年因應黨國政策下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多創作具戰鬥文藝特色的作品,後陸續投入臺灣民間風土與人物的采風,以及實驗性的新水墨畫創作,晚年雲遊四海舉辦畫展,獲獎無數,是臺灣水墨畫界的戰後第一代代表性畫家。
李奇茂
其畫風獨特,技巧從人物畫出發,卻不只描繪人物,走獸、鳥禽也在繪畫範疇。他以筆墨傳達人物的生命,用技法揮灑水墨風格。李奇茂從傳統出發,運用中國傳統人物畫表現手法,如結構、線條與色彩的呈現,但他創新的部分是將現代人物古意化了。不論古人、今人的畫作,皆能運用豐沛的技法重現。
後李奇茂逐漸離開史畫題材,靠著期間磨練的精湛水墨畫功力,以瀟灑的筆法、飽滿豐潤的墨色,對於臺灣鄉村間的民情風俗,表達其極為深刻的感受。其畫作開始出現媽祖出巡、歌仔戲、夜市場、茶館和臺灣鄉間的草根人物。展現對臺灣民間的深入觀察,不管是在地特色還是民俗風情,在李奇茂筆下皆能栩栩如生、饒富趣味。他是一位具有創作熱忱與文化使命感的畫家,其雲遊四海舉辦畫展、從事藝術教育、獲獎無數,涉及的領域已從純藝術的創作擴散到整體文化面向。如今高齡90歲的李奇茂依然精力旺盛的以藝術關懷人間。
字北鴻,湖南長沙人,其創作風格除學習繪畫傳統外,亦力求突破前人,強調師法自然,以寫生奠基,再融入詩詞靈境,風格清新雅逸。曾任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國文藝協會會員、韓國教育書藝會名譽理事之職。
范伯洪
籌劃《寶島長春圖卷》之初,即希望廣邀各方畫家參與,使畫作風格不受一家之限,因此除了邀請各大美術院校代表畫家之外,李奇茂亦主張邀請范伯洪這位風格非專屬於某美術院校的畫家參與,以拓寬畫作風格的呈現。此外,范伯洪因具調和各類風格的能力,因此在《寶島長春圖卷》的繪製過程中,也扮演統合的角色,部分個人特色較為鮮明的段落,由他再經整理,使這多人合繪的巨卷看來和諧而統一;當然,隨著時間的磨合,諸位畫家間的默契亦愈來愈好,畫風也愈加協調。
1937年出生於湖南長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曾赴美國加州西谷大學美術系研究,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專任教授,玄奘大學專任教授。作品曾獲中華民國文藝協會美術教育獎、中華民國畫學會國畫金爵獎、第十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
羅芳
1937年出生於湖南長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曾赴美國加州西谷大學美術系研究,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專任教授,玄奘大學專任教授。作品曾獲中華民國文藝協會美術教育獎、中華民國畫學會國畫金爵獎、第十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
生於臺灣淡水鎮。國立臺灣藝專(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科、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研究所美術碩士。曾任國立臺灣藝術學院造型藝術研究所所長、美術系及書畫藝術系主任,現任該校教授。作品曾獲中山文藝創作獎、國家文藝特別獎等。
蘇峯男
從小居住於大屯山腰,在翠綠的榕樹、松樹環抱中長大,因此薰陶出山水繪畫的長才與興趣。曾參與《寶島長春圖卷》中部橫貫公路段、臺灣山水八景《玉山積雪》繪製,於國立歷史博物館各項活動中相當活躍。當年《寶島長春圖卷》製作過程,親身與其它五位畫家一起為畫縱貫全台。不只勤走現場勘景、自有山水繪畫技巧,蘇峯男更對風景山林知識豐富,筆下玉山山姿多變,呈現出雄偉且獨樹一格之感。
1946年生,國立臺灣藝專(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科畢業,美國芳邦大學美術研究所藝術暨美術碩士,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教授、美術學院院長。曾獲中山文藝創作獎、國家文藝獎特別獎等。
羅振賢
平時以寫生為主,走跳寶島各處,曾為了畫畫到橫貫公路寫生三十趟之多。在《寶島長春圖卷》中,負責基隆到中部的草稿繪製,以三十餘歲的年紀展現新一代水墨山水畫作功力,當時為畫還曾睡在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地下室。國立歷史博物館另一典藏作品臺灣山水八景中《北濱濤聲》作者為羅振賢,描繪北濱壯麗浪潮,師承傅狷夫,展現臺灣大浪濤天的寶島特色美景。
1947年生於臺灣南投,國立臺灣藝專(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日本國立筑波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教授。作品曾獲中山文藝創作獎、國家文藝特別獎、中國文藝創作獎等。
蔡友
蔡友認為臺灣的人文風情,不管是花卉、山水、人物,處處能入畫。對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台灣山水八景活動、繪製《寶島長春圖卷》等,都表示非常贊同。在《寶島長春圖卷》製作過程如開會討論、蒐集資料等,蔡友的身影無處不見。台灣山水八景中也負責《雙潭秋月》,畫出日月潭水色煙嵐、山林蓊鬱輝映之美,為秀麗細緻之水墨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