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史博館﹁臺灣山水八景﹂的緣起

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了重新展現臺灣山水風景的詮釋演繹,特別於民國95年規劃辦理「臺灣自然與人文經典系列」計畫,期望以藝術的形式和文化的力量,展現臺灣自然與人文的獨特和出類拔萃之美,系列第一波首推最能展現臺灣之美的「臺灣山水八景」。

山水八景的選取參考歷史上自清代以來關於臺灣八景的相關史料,地理區域則包括了臺灣北、中、南最具代表性的八個景緻,包括東北角海岸、陽明山、日月潭、阿里山、玉山、墾丁、太魯閣,以及連貫花蓮臺東的花東縱谷等,邀請出生於1930年代及1940年代出生的臺灣當代優秀水墨畫藝術家,用他們本土的視野,從水墨畫藝術的形式,依照統一規格,橫幅150公分、直幅90公分,進行全新的創作,藉此展現臺灣八大美景真實自然的天然美景與藝術涵養,賦予「八景」之當代定義。

「臺灣八景」在不同時代具有其特殊的詮釋意義,諸如清代康熙、日治時期昭和、民國時期臺灣省政府、觀光局等階段均有相應的八景概念,反映出因為當時政治、經濟及社會文化背景的變化,產生出當代社會對於「八景」認知及評價的演變。

 

 

  • {{ item.year }}
    {{ item.text }}
展出
桃園機場展出

「八景」的八位臺灣當代知名山水書畫家,創作的八景系列水墨畫,皆於當年創作完成後,悉數由史博館典藏,成為見證新時代臺灣八景最具代表性的水墨畫創作,計有:蔡友的《雙潭秋月》、蘇峯男的《玉山積雪》、周澄《魯閣幽峽》、羅振賢《北濱濤聲》、江明賢《陽明春色》、王友俊《阿里山雲海》、李義弘《花東縱谷》、鄭善禧,盧福壽《墾丁風情》。

線上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