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fore
after before

魯閣幽峽

創作者將綠水古道視為自清代、日治至現代太魯閣具象徵意義的地景,以陡峭的山壁及湍流不止的溪水,與細小蜿蜒的古道對比,創造太魯閣大山大水的印象,並以遠處墨綠色層疊的山峰及近景山壁上靈星分布的樹,凸顯中部橫貫公路縱貫中央山脈造成道路兩側連綿不絕山峰的景色。

臺灣橫貫公路由太魯閣至天祥一段景觀最佳,其中有長春祠、燕子口、九曲洞、慈母亭等,峽谷急流,名聞遐邇,而綠水古道,峭崖壁立,小徑如腸。昔日原住民與日軍對抗,有一段淒美故實,更值一述,因圖其境並記之。丙戌初秋於居山堂,蓴波周澄。
鈐印
琢磨。周澄。蓴波。闢渾沌。
 
before
after before

花東縱谷

在有關「臺灣八景」的文獻之中,並未有「花東縱谷」一景,畫家提出增加八景的概念,經由歷史我們可以得知,八景的定義一直在變化,李義弘便思考,臺灣是否有個地方從未列入八景之內,卻又美得令人屏息?在此概念之下創作了《花東縱谷》,也擴增了八景的意義。畫家使用三點視法的技巧,以海面看臺灣的角度,將花東縱谷的雄偉山脈層次排列,以及夾於山脈之中的平原景觀特色清楚展現。

花東縱谷,綠野平疇,是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夾峙而成。二00六年八月於錫板村海尾山居,李義弘。
鈐印
李義弘。在川。草地郎。水流雲在。鳳肖形印
 
before
after before

墾丁風情

鄭善禧邀請盧教授執筆主稿,自己則補成為題。此幅畫作的文字強調墾丁國家公園的地景和人文歷史,與一般文字補充畫面不足的方式不同。並且兩位書畫家各成一格的書法文字讓畫面具有墾丁熱帶風情的活潑。

墾丁國家公園,海岸緜長,可遊可賞之勝地景點繁多。因其處於台灣最南端,有熱帶情趣,陽光強麗,山林深翠,更以地貌奇特多元,擁有海灣、河流、湖泊、草原、丘陵、珊瑚礁、台地。又每年有成群候鳥北來,為此美麗景色添加其活潑生力,近年佐以人工設施,置各項遊樂場地,并有海洋生態、人文歷史、動物、植物介紹,遊客來此可多面得益。公曆二00六年中秋節前後盧福壽主稿,鄭善禧補成并為之題記。
鈐印
盧福壽。鄭。善禧。趨仁多吉。
 
before
after before

阿里山雲海

畫家為了描繪山中景象,特地前往熟悉的阿里山住了三日,以林務局宿舍的角度為構圖,以俯瞰阿里山的視角展現雲海氣勢,畫家的記憶中,以前林務局宿舍的黑瓦轉變為現在的紅色屋頂,他將紅色宿舍置於綠色的樹林之中,遠處雲霧層疊盡顯雲海的壯闊。畫作的左上方,畫家以一首七言絕句的意境描述雲海和神木,其後的文字則自述年少時即鍾愛的阿里山情感。

 

神木亭亭坡上立,林居三五自成邨,塔山山下現幽絕,雲海奇觀亙古存。

阿里山台員勝景如神木、雲海、日出尤為奇觀,自年少即甚鍾愛,詩畫寫之不勝其數,近十餘年來,轉以黃山為主題,較少為之,今應史博館之邀,奮筆圖此,重溫舊愛,亦樂事也。丙戌夏日友俊于松山迓月樓。

鈐印
友俊。墨戲。迓月樓
 
before
after before

玉山積雪

創作者認為玉山最具象徵的意義為「東亞最高的山脈」,臺灣因為玉山的存在,而有從熱帶至寒帶等多元的動植物風貌。為了凸顯此點,將玉山上端約二分之一處積滿白雪,並以「玉山積雪」作為全畫重點,下方以近景墨綠色的松枝及柏樹,表現草木蒼翠茂盛、鬱鬱蔥蔥之景。

玉山海拔近四千公尺,為台灣第一高峰,入冬則白雪覆蓋,晶瑩如玉而得名。其主峰魏峨雄秀,時有雲煙出沒,景象變化萬千,素有台灣地標及精神象徵之稱。歲在二00六年丙戌之秋,蘇峰男畫。
鈐印
蘇。峰男。
 
before
after before

雙潭秋月

以德化社區、文武廟和慈恩堂為構圖主體,以百分之六十的實景加上百分之四十的想像完成此作。此作呈現八景中少見的夜景,以不強調山脈線條的方式,呈現秋季夜晚霧氣瀰漫潭上,一片朦朧靜謐的氛圍。創作過程中,藝術家維持重視寫生的初衷,刻意前往日月潭旁制高點,從高處俯瞰觀察,從而完成此作。

雙潭秋月景奇絕,橋聲嵐影波上煙。丙戌八月蔡友作於唭里岸。

鈐印
蔡友。友三。鳥語花香。
 
before
after before

陽明春色

以陽明山著名地標中山樓為基礎,加上寫實的陽明山、觀音山、以及想像中營造出的松樹、瀑布,將主體置於畫面中央,房屋和人物畫得渺小,盡顯山脈的雄偉。山、樹為靜態意象,水、雲具有雲霧縹緲的動態意象,使整幅畫面兼具動靜的節奏感。

陽明山昔稱草山,台灣府誌記載草山多以多生茅草故名,國府遷台後,為紀念先儒王陽明改名陽明山,而充滿神祕面紗、見證憲政發展以及官場沉浮之中山樓,是歷任元首接見外賓之地也,是國民大會之專屬議場,民國五十四年由先總統蔣中正為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幷紀念國父百年誕辰而建立,委請著名建築師修澤蘭所設計,甚具北方宮廷風格之特色,現為中外人士旅遊之重要景點。丙戌八月江明賢幷記。
鈐印
江氏。明賢。青龍、白虎肖形印。江山入畫中。
 
before
after before

北濱濤聲

此作地點大致在金瓜石北部水湳洞附近。整幅作品以海浪及撞擊岸邊岩壁激盪的煙霧水氣為主體,佔整體構圖五分之四,僅在左下方點綴以被海浪覆蓋沖刷的低矮岩石及畫面最左作為前景的大岩塊,突顯出海浪衝撞岩塊充滿力量的霎那。驚濤創造的大面積量感以及拍岸創造的力度感,賦予觀者寫實的濤聲,令人體會臺灣獨特氣候下的雲霧、海浪之靈動澎湃氣勢。

二00六年丙戌夏日寫於臺北濤影樓,振賢。
鈐印
羅氏。振賢。濤影景樓。